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活动 > 中学历史教材阅读法指导研究

中学历史教材阅读法指导研究

2008年03月12日 10:37:49 来源:宁夏平罗中学 访问量:442

                                                        历史地理教研组  戴惠荣  王波

背景 

      教育学家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有的学者称阅读为“学习之母”、“智慧之源”。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 实验证明,靠听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15%,而靠视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35%。因此对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而高一是“承前启后”的转折点,培养与训练他们的课堂阅读能力尤其显得重要。

      长期以来,许多历史课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沿袭几十年一贯制的"讲--听--背"直线型教学格局。课堂上教师唱独角,"黑板、粉笔加嘴皮",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越走越没劲,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一些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无味,产生"厌史"情绪。大多数学生则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记得快,忘得更快,教学目标流于形式。

      初中阶段学生年龄小基础知识薄弱,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能力有限,教师一般侧重"精讲多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进入高一后,学生已经有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绩提高,而且会终生受益。

阅读内容

      一、读目录
 
      目录其实是全书的总纲,是教科书内容的高度概括。打个比喻,目录就是画龙的点睛之处,章节的内容是以目录为纲编写的,目录为全书构成了一个知识框架,犹如一张城市平面图,使人对全城的布局和轮廓一目了然,。

      二、读提示

      “学习提示”是新课程历史课本新增加的一项内容,置于课文之首,又称课前提示。“学习提示”对一课的内容作了提纲挈领的介绍和短评,可视为一课的纲。它一般包括某时期的历史基本线索、历史特点、主要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或地位与作用,有的还介绍了国内外历史背景,言简意赅,概括性、综合性很强,所以读提示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形成概括与综合史实的能力。读“学习提示”有两个过程,一是在读正文前读,一是在读正文后读。前者有利于带着某一观点去读正文,后者有利于学生读完正文后,反过来品味“学习提示”,并用史实来佐证历史观点。

      三、读正文

      正文是一课的主体部分,读正文是学生历史的基本途径,因而是阅读中最主要环节。具体办法是:要求学生联系目录和课前提示的基本观点,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提炼要点,分段划层,推敲词语,圈点批划,依据论从史出的原则,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认识每一课在整个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四、读地图、图画

      现行历史课本称得上是图文并茂。课本中的图画包括历史人物、器物、场面、漫画等,大多是课本重点所在,读地图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空间概念,培育学生的历史感。历史感是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观性、形象性的感受。读地图,应要求学生把课文中读到的每个地名或路线落实到地图上,这叫据史读图。有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看着地图复述有关历史过程,叫据图解史。图文结合,学生养成"左图右书"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对史实的理解。

      五、读资料

      课文中还插有 “知识链接”“资料卡片”“读一读”,是向学生提供的阅读资料,是新课程课本的一大特点,该内容虽然不作要求,却是对课文的补充,多姿多彩、生动活泼,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易于学生理解,所以,要让学生明确资料围绕正文展开,为正文服务,要把这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阅读,其作用在于说明历史的真实性,强化思想教育,增加趣味性,为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提供素材。

      六、读习题

      课文后的习题大都是基础题。在读完正文后做这些题目,有助于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但一些学生没有仔细读完正文,吃透正文,就急于作答,是舍本求末,有的同学把学习历史看着是靠背题得考分,忽略课后基础题的练习,热衷于考前突击,做复习资料和模拟试卷,这是舍近求远。对这两种倾向,都要注意纠正。

      总之,历史课本是一个以目录、引言为纲,以正文为主题、以地图图画、文献资料为辅助、以习题为检测的整体结构,其各个部分有机结合,相辅相成,都应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使之切实做到:读目录,把握全书总纲;读提示,了解一课的概要;读正文,具体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史论结合方法;读资料,加深理解正文,扩大知识面,学会阅读、运用和分析史料;读地图、图画形成空间概念和历史感;读习题,检测学习效果,巩固与运用新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宏观上掌握课本的知识体系,理解各课目之间的知识结构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经过三年高中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能基本掌握学历史学科的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历史理论具体分析、评价各种历史现象,以达成历史教学应当完成的目标。

      阅读方法指导

      当我们的学生手里拿到一本精彩的教科书时,还必须学会怎样阅读教科书,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对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历史知识的掌握,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会系统阅读历史教科书,一般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设计问题,引导阅读

      课本的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的的阅读,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可随时请一个同学朗读,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可及时指出和纠正错字。可以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

      二、板书提纲,引领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也能在读书方法上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一面好的板书,能揭示教材内在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立体化、微型化,可视为教材的“再创造,再浓缩,”也可视为教师钻研教材的读书笔记。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也是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形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样板。所以教师仍要高度重视板书,不要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

      三、提问讨论,促进阅读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课后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深化阅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体系。教师及时点拨启发,有助于在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深化认识,巩固所学知识。每节课都如此,可以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学习效率会逐步提高。有利于小学生将来解决高考的阅读材料题。

      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是“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是“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平时备课,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应从高一就总结和汲取。

      五、读书笔记,内化阅读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     ”。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用“... ”表示关键性的字词。用“?”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用“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用“‖”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阅读时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四周空白处做解释写评语。如读到历史必修1:《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中光荣革命战争经过时在书上相应的空白处写5条批注: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国王,进行两次内战,处死查理一世;②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统治;③斯图亚特王朝复辟;④光荣革命。这4条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在书上作符号、写评注可以使学生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也可以突出要点,把书由"厚"读"薄";还有利于今后复习,那时,翻开课本,重点难点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引起对旧知识的回忆,增强了复习效果。

      课堂教学中还应要求学生做笔记,记下教师的板书。板书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在读书方法上可以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好的板书,能揭示教材的内在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立体化、微型化,可视为教材的"再创造、再浓缩"。也可视为教师钻研教材的读书笔记。所以这种板书不仅是一堂优质课的亮点,也是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形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样板。抄板书也是阅读课不可缺少的环节。                     

      培养阅读能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阅读中学历史课文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阅读能力只有在科学的阅读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得到发展。要读懂、读通中学历史课文,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抓住其必然的本质的因素,形成历史概念,掌握历史规律,形成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例如,《列强入侵与近代民族危机》一节,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危机四伏(论点)。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在皇室、大官僚、大地主手里,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史实)。政治: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阶级矛盾激化(史实)。军事: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史实)。外交:闭关锁国,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史实)。因此,学习历史,首先必须梳理教材中的相关史实,得出结论,培养史论结合的读书能力。

      二、理清知识层次或结构

      新课程历史教材的编写,以专题为主,每一专题的内容,环环相扣。每一课的各个子目的层次划分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用背景(原因或条件)、过程(内容)、结局(意义、评价或成败原因) "三分法"安排层次。教材大多数章节的课文都是用"三分法"安排层次的,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

      (2)按问题性质分类安排层次。如《列强入侵与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节,就是按"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和"中国的抗击斗争"不同性质的史实层次叙述的。

      (3)按教材确定的主题安排层次。例如,《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关系的突破与发展”,“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安排层次,从而围绕主题展开的。

      (4)按时间顺序安排层次。例如,《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一节,就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的。

      三、提炼和概括要点

      学习历史必须理清线索,掌握要点,这是将厚书读薄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要点",就是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骨架,是历史"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提炼要点,必须具有逻辑概括的能力,这样才能从繁杂的内容中提炼出记忆的要点,从而以纲带目,化难为易。

      四、仔细推敲词句

      阅读中学历史课文,必须对教材重点和难点中的有关词句予以充分的注意和深刻的理解,进行一番"咬文嚼字",仔细推敲,这样才能正确、深入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进而达到培养智能的目的。

      (1)抓关键的字词。如教材中的"构想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突破”、“发展”、“扩展”等都是关键性的词。仔细领会,有利于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2)抓表示事物发展的词句。例如,《历史》必修2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19世纪末"初步发展",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一战结束"萧条下去"。抓住以上关键的词句,就可理解和把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

      (3)抓表示因果关系的词句。例如,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它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果)。掌握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可凭借推理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五、圈点批划
 
      所谓圈点批划,就是做记号(圈、点、划)和写批注。它的作用是: (1)可经常提醒我们细心读书,用脑思考,加深印象,帮助记忆;(2)可将阅读中一闪而过的感触、见解、难点、疑点随时标记下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精华; (3)可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理解和"再创造",使书本知识真正为自己所掌握,创作出新东西。总之,圈点批划是用自己的思路和语言对教材所作的不断加工、分解和初步消化,也是把书本知识化为自身知识的重要步骤。

      六、编写读书提纲

      这是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的分析综合方法的具体运用,它不仅能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获得系统和深入的理解,而且也是促进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

      总之。会读书的人,就是会学习的人,会学习的人,就是会思考的人。你要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学会读书是你成功的第一要诀。

 

编辑:项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夏平罗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