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三、给学生当好人生向导

三、给学生当好人生向导

2008年12月09日 21:57:42 来源:教师Office 访问量:90


三、给学生当好人生向导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任何人都作为社会的成员在同其他成员的不断联系与交往中生存,交往是生存的方式,然而交往却不是与生俱来就会的,是在交往中学会交往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世界上没有一所学校是专门培养人学会交往的,然而又没有一所学校不是通过交往使人成熟和发展的。怎样交往,虽然人各相异,却有许多共同的、约定俗成的准则,被人们共同遵守着,这些人际交往的准则很少见于我们的教科书,而是渗透在学生每天都接受到的大量信息中,为学生自主选择,自觉遵守。既然如此,是不是交往问题不存在呢?学会交往不需要教授呢?只要回顾一下我们成年人走过的路,我们肯定承认,在如何与人交往的问题上,我们从幼年开始,一直在接受人们的指点和教诲,一直在从生活中吸取经验。所以从班主任的角度看,对学生的社会交往提供些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理解你的父母

许多父母都抱怨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许多孩子都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总是限制其自由,代沟问题已被讨论多年了,班主任角色的特殊性使他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不是去调解学生与父母的矛盾,而是教育引导学生如何与父母相处。如果你是一个为学生信任的班主任,你一定会听到学生反映自己与父母的矛盾。我在一次团体心理咨询活动中,就收到许多学生咨询如何同父母搞好关系的问题。问题本身告诉我们,孩子希望同父母搞好关系,有的孩子甚至十分怀念过去与父母关系融洽的日子。长大有长大的烦恼,在长大的过程中,孩子与父母发生冲突、不合、关系紧张等,这种情况其实普遍存在着。我觉得我们不能一味抱怨孩子不懂事,也不能把责任全部归咎于父母不会教育孩子,问题出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上。

在孩子顶撞父母时,有些父母会采取过激的办法,内心深处有一点不能“输”

给孩子的对抗意识,有些父母采取了宽容和忍让的办法。宽容忍让可以缓解紧张的气氛,但过后如不交谈沟通,反而会使矛盾隐蔽下去,出现更为紧张的局面。勿庸讳言,中国人的家庭关系中,等级意识是普遍存在的,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能够尊重孩子的人格,打骂现象比过去大大减少了,但在沟通与指导上,犹嫌不足。

我一直认为,班主任有责任教育学生理解自己的父母,促使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张的状况有所改善。

首先是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自己的父母,我以切身体会告诉学生做父母的不易,我的家庭是千千万万个家庭中很普通的一个,我和学生的父母一样欣喜地接受了一个小生命的降临,初为人父的那一刻终身难忘,接下来是辛勤地教育,同时辛勤地劳动、赚钱,倾心地呵护孩子。一天天过去了,孩子成了家庭的阳光,她几天不在,就会觉得格外冷清。上幼儿园了,每天两次接送,风雨无阻,直到背起书包,送进学校。然后是陪着写作业,同时操心饮食起居,一起玩游戏,就这么过来了,她一天天长大了,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了,我们常常为她的顶撞,为难以沟通而苦恼。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有一名学生的父亲触犯了刑律,被判十年监禁,他给自己的妻子的唯一嘱托是克服重重困难,让孩子上学,上大学,孩子上大学的时间,恰好是他出狱那一年,“只要你能供他上高中,我出狱后就一定能供他读完大学”。这位学生的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抚育两个孩子,供他们上学,从不动摇,终于如愿以偿了。一名犯人尚且如此,正常的父母就更不用说了。

我告诉学生,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贫富贵贱全是命运的安排,出身富贵人家,同样需要努力;出身贫贱之家也要与命运抗争,没有必要空自悲叹。而且贫富贵贱还取决于各人的能力和机遇。在做父母这一点上,一切人都是平等的,在盼望孩子成才这一点上,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

“有了冲突怎么办”,回答只有一个:“忍让,沟通”,冲突矛盾不可能避免,发生了,却不能意气用事,更不能憎恨父母,多想想他们培养、呵护、抚育你的艰难付出,那是两颗泣血带泪加汗水的殷殷之心,那是一对饱经岁月风霜的中年夫妻,你怎么忍心去伤害他们,瞧不起他们,憎恨他们呢?好好反省一下你说的话,你做的事,错了,就勇敢地承认、道歉。父母错了,你要宽容,他们不是圣贤,有错是正常的,甚至他们不认错,固执己见,也是正常的。

多少次班会,多少次个别谈话,我满怀着真诚和学生交谈这些内容,有的同学为自己的过失惭愧地低下了头,有的在抽泣。有一位同学在给我的信中说:“长这么大,我从来没有想过父母抚养我的艰辛,父母也从不提起,他们全心全意关爱着我,而我常常顶撞他们,有时他们被我激怒,气得眼中冒火,却不忍心打我一下,我真不懂事,我惭愧极了,今天我才真正理解了父母对我的一片苦心,我绝不能再让他们伤心,让他们失望了。”

第二,教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必须克服反感情绪,耐心地倾听父母表达,不要打断,更不要听到几句不中听的话就反驳,给父母写封信,把全部真实的情感想法写出来。选择父母情绪好的时候,平心静气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真诚地请父母帮你参谋。相信只要真诚,就会沟通,只要沟通,就能理解,彼此理解,互相关爱,是天伦之乐,不要妄下断语。有的同学说“他们难以理喻!”这是很过分的话,如果与父母对骂,那实在是不近人情,甚至是品德低劣,一句话,还是容忍——沟通最好,在我做过工作的学生中,确实有不少人不会与父母沟通,所以应当教给学生沟通的方法。

“欣赏同伴,不可嫉妒”

同学小张和小杨本是一对很要好的女同学,但是上高中以后,小张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杨面对昔日的同学如此比自己强,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天,小张来找班主任哭诉:

“杨××在同学中说我人品不好,家里穷得叮当响,学习好又能怎么样?我听到这些话十分气愤。”

“她为什么要这样讲呢?”班主任问。

“就是因为上高中以后我的成绩比她好!”

“你们上初中就是同学,她应当为你的进步高兴啊?”

“她才不呢,简直都快嫉妒死了,老师表扬我的时候,她的目光都让我打颤。”

“嫉妒?”

班主任先做小张的思想工作:“嫉妒是一种卑劣的不健康心理,主要是容不下别人比自己强,因为嫉妒,所以背后说三道四,以发泄不满,看到被嫉妒者痛苦的样子,嫉妒者心里往往窃喜。社会上有这样的人和事,很正常。有的人不注意个人修养,工作不努力,成绩平平,看到同伴成绩优异,受到重视称赞,心里很不是滋味,甚至有暗中给别人制造麻烦的情况。作为被嫉妒者,应当本着身正不怕影子歪的原则,一如既往,不要不被流言蜚语击倒。当然你还小,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学生追求优异成绩,无可非议,别人超过了自己,应当为别人高兴,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自己超过了别人,也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继续努力。你说是吗?”

小张同学听了点点头,说:“谢谢老师!”

班主任又找杨××谈话。

班主任:“上高中以来,你很努力,和同学相处得也不错,不过这几次考试成绩都不太理想,你想过原因吗?”

小杨:“想过,主要还是不扎实,英语基础不好,过去上初中,英语老师水平太差,上课提不起兴趣。”

班主任:“你考上了高中,说明你不错吗!那时很努力是吧!”

小杨:“还可以,当时我们班学习风气好。”

班主任:“你们班同学关系怎样?”

小杨:“处得挺好。”

班主任:“考入我们班的还有谁?”

小杨:“有张×,王×  ,刘×,共4位”

班主任:“你们几位初中时关系如何?”

小杨:“挺好,不过上高中后疏远多了。”

班主任:“初中是同学,高中还是同学,这很好啊!学习上可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啊!”

小杨:“可是张×成绩好,整天很傲气,不理我们。”

班主任:“你觉得她有什么优点?”

小杨:“学习挺刻苦。”

班主任:“为人方面呢?”

小杨:“好像除了傲气没别的。”

班主任:“张×最近听到一些对她的议论很痛苦,你们知道吗?”

小杨:“听说了一点。”

班主任:“老同学应该多劝劝。”

小杨:“……她找过你?”有些语塞。

班主任:“你说她傲气,有什么表现吗?”

小杨:“……”不吱声。

班主任:“评价别人要有依据,没有依据的评价会伤害人。”

小杨:“也不是没依据,她整天乐不可支,让人感觉她很骄傲。”

班主任:“人家高兴不好吗?”

小杨:“我看不惯,我觉得成绩好也没什么了不起。”

班主任:“假若你通过刻苦努力取得了好成绩,你高兴吗?”

小杨:“那当然,可也不能象她那样,瞧不起别人。”

班主任:“她瞧不起别的同学,这从何说起?”

小杨:“比如请她讲道题吧,她老是那个不耐烦的样子。”

班主任:“人人都有缺点,我们可以帮她克服,但不能背后议论,这不利于同学间的团结,你说是吗?”

小杨不语。

班主任:“大家都是同学,同窗友情最珍贵,生活中有点矛盾也是正常的,心胸开阔些也就过去了。上高中后竞争激烈,有竞争,成绩必然有高有低,这次你考得好些,下次她考得好些,都是正常的,问题在于我们不能让成绩左右我们,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关系。真正的友谊是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别人比自己考得好,应当为别人高兴,想超过人家,就多用功,或改进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帮他(她)走出自我封闭

在每个班里,总有几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很少与人沟通,不太合群的学生,这些同学表面上很乖,不违纪,静静地在那里或者学习,或者发呆,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其实这些 同学看到别人整天快乐的样子,听到集体的欢声笑语,也很想参与,很想与别人沟通,但总是放不开,有很多顾虑,有的害羞,有的怯场,久而久之,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自我封闭是不健康心理状态,会导致交往障碍,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这些同学渴望与人交往,沟通,渴望得到指导和鼓励。自我封闭者一旦思想钻了牛角尖,或遇到不顺心的事,十分痛苦,又觉得无处诉说,长时间闷在心里,解脱不了,是很危险的。那么如何帮助这些同学走出自我封闭呢?

第一,主动接近。教师要亲切和蔼地关心他们,主动找他们交谈,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被关注的需要,而不愿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教师应尽可能关注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关注,这样,教师的希望才能化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师生的心才能逐渐沟通。教师主动接近他们是关注的具体表现,这种关注的信息为学生所感受到了,他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才能建立起教育的通道,引导学生走出封闭才有可能。

第二,引导学生谈谈最近的感受。如最近读了什么书?读了什么好文章?感觉好在那里?功课听懂听不懂?最赶兴趣的科目是什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谈起,可以找到共同话题。有了共同话题,才能深入地交谈,消除防御心理,消除隔阂,洞察其内心世界。走出自我封闭的前提是消除顾虑,“心灵不设防”,在共同话题的交流中,创造了融洽的气氛,才能拆除心灵的栅栏,找到愉快沟通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才愿意敞开心扉。

第三,创造机会。自我封闭者的内心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卑,担忧;一是清高,不屑一顾,本质上都是缺乏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教师应当创造机会,让自我封闭者发现自己,也发现别人,引导他们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别人的长处,欣赏别人的优点、个性、见解,既接受自己,也承认别人,悦纳别人。如在班会课和小组讨论中,鼓励他们讲讲自己的观点、看法,细心理解揣摩别人的心理、思想,达到自然和谐地相处。

“男孩与男子汉的责任”

男孩是未来的男子汉,家庭的顶梁柱。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的到来,性意识觉醒了,男孩日益表现出男子的特征,自我意识增强,掌握实现的需要促使他们关注异性,也关注自己 ,关注男性群体中的佼佼者,树立心中偶像,模仿学习做一个男子汉的过程,便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

上高中后,这个过程显然进入了关键阶段。因为此阶段已经进入青年时期,自我认识与掌握评价能力逐步增强,男孩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了,独立思考能力增强。许多男孩崇尚运动员和军人,如崇尚乔丹、泰森等。不少人崇尚英雄人物,追求潇洒、自由、勇敢的倾向十分普遍。主动接近女孩子,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的优势,以引起她们的注意。

在高中生群体中,那些身体强健,多才多艺,性格开朗的男孩很受同学的欢迎、喜欢、青睐,当然,他们的学习成绩不一定突出。

不少人崇尚坚韧,坚强,刚毅,果断等个性品质。

不少人模仿成年男子的生活习性,如饮酒、吸烟、请人吃饭等。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男孩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多种多样。他们不同的回答往往与具体的人物偶像联系在一起。

教师怎么办?如何引导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我们无法回避这个问题。有一次,本班一名男同学在校外受了欺负,与他要好的几名同学出于义气,要去找对方“算账”,打抱不平,“讨个公道”,一场恶战正在酝酿之中。我得知消息后,立即找这几名同学谈话,刚开始并不顺畅。其中一位同学说:“老师,我们也算是个男子汉,不能看着朋友受欺负不管吧!”我反问:“这样做就是真正的男子汉了?“你们的男子汉标准仅仅是讲义气吗?”“男子汉的责任仅此而已吗?”几个问题引起了他们的沉思。随后,我组织了一个讨论会,话题就是:“怎样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许多女同学加入了讨论。气氛十分热烈。高中生嘛,毕竟有一些阅历,有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通过这场讨论,终于澄清了这个问题,消除了这个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尤其是几位女同学的发言对男同学的触动很深,一位男同学在会后的一篇作文中写道:“原来,我以为狂放不羁,敢于打抱不平,行侠仗义,敢与人对着干,才象个男子汉,没想到女同学对男子汉的标准比我的深刻得多,我只是看到了男子汉的表面,而不理解男子汉的深刻内涵,真是太肤浅了。”

珍惜友谊

无数的中学生纵情讴歌友谊,大胆地谈论“爱”这个话题,毕业时恋恋不舍的场景很让人感动。他们以青少年的纯真、质朴、大胆、直率诠释着“友谊”。然而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同学交往中,总免不了闹些别扭,发生些矛盾冲突。随着交友面的扩大,对他人的认识、评价,对友情的理解都在逐步加深。大部分同学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但也有个别同学始终没有找到理想的朋友。有的则因朋友太多疲于应付,荒废了学业。有一名高中生一个暑假都在忙着与朋友约会。还有许多同学平时学习时间却忙着写信回信,互诉衷肠,还有在刊物上发征友启示、声明“来信必复”的,结果他的来信象雪片一样飞来,整天忙着回信,无心听课,学习一塌糊涂。这几年,又流行上互联网,在虚拟世界里寻找朋友,甚至有发展到“网恋”的。有的沉迷于网上聊天,整日泡在网上,难以自拔。

客观地讲,在人的一生中,亲情、友情必不可少,互相关心,彼此理解,时时碰头相聚,生活多了不少情趣。中学生寻找友情也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教师的责任在于及时引导,防止他们误入歧途。班主任更应该是个好向导。

第一,正面教育为主。要讲清在交往中建立友谊的原则,真诚、平等、互相尊重,彼此信任,是友谊最坚实的基础。互相利用,动机不纯,或以恩赐、乞求、馈赠来获得友谊,都是不可取的做法,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既不要保守,不要封闭,大胆交往,在交往中发展友谊,也不要刻意去追求、培植,更不要良莠不分,滥交朋友,把大量精力、时间用来交朋友,荒废了学业。

第二,引导学生树立真诚友谊的楷模,学习楷模的宽广胸襟和高风亮节,学会欣赏别人,宽容别人,选一些这方面的文章与学生共读共赏,从中领悟友谊的真谛。

第三,学生友谊出现危机的时候,也正是教育的契机,抓住这样的契机,交谈、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别人,提高维护友谊的水平。从心理咨询中反映的情况看,人际交往中的困惑、烦恼问题占相当大的比例,可见,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确实需要引导和帮助,所以,班主任要提供及时地帮助,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欣赏你的老师”

人生得一良师是大幸事。班主任应当是学生的良师。不过班主任不是学生唯一的老师。有许多老师在为学生授课,共同培养学生,他们是一个教学班子。这个班子的成员可能是老中青皆有,男女皆有,有的经验丰富,有的刚参加工作,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风格个性各异。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喜欢某老师,就努力学习他所任教的学科,不喜欢,则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个别学生甚至对某些学科的任课老师产生反感,故意在课堂上搞小动作,扰乱秩序,顶撞老师,一旦师生关系出现危机,教育任务自然转到班主任这里。班主任要维护教师的地位、尊严,维护教学大局,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其中也有为难之处。我根据自己的经验,觉得还是应当争取把工作做到前面,预防危机的发生。

人的个性千姿百态,社会才丰富多彩。教师是有个性的人,学生应当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位教师。青春期的学生不再象小学生那样崇拜教师,拿教师的话当圣旨,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品质日益发展起来,因而对教师也就多了一些挑剔。有的学生可以给每个教师都挑出一些毛病和缺点。我和他们探讨:人无完人,我们看人要看主流,有的教师课未必讲得精彩,但课后辅导、作业抓得紧。有的教师表面态度严肃,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恰恰是一种敬业精神,一种关爱的表现。学生应当通过自己不喜欢的表面行为去捕捉老师的闪光点。

我每接一班新生,第一节班会课上,都要向学生详细介绍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过程中欣赏每个教师的风采。中间如有更换教师的情况,我要把新的任课教师介绍给他们。有一种心理效应叫先入为主,在看到新教师之前,已经对他的修养学识、个性风采有所了解,等他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看待他的目光就有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接下来,在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问题时,班主任介入,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教师,发动学生给老师找优点,当然同时也把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一起探讨教法改革的问题,探讨具体学生的教育问题。

最后,还要创造机会,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如开展班级活动时邀请任课教师参加,组织一些学习方法策略讨论交流活动等。有利于师生双方互相发现,彼此欣赏,增进情谊,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个人与集体冲突时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自我反省是加强人格修养的主要途径。当个人与集体发生冲突时,自我反省有利于促进个人调整自己,以便与集体协调起来。

人是有个性差异的。但作为社会成员,就必须遵守成文的、不成文的“公共契约”。成长的过程,就是接受、认同这些公共契约的过程。比如懂得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是由父母、教师等教诲的,同时在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在与他人打交道过程中,靠自悟获得经验,从而成为与社会协调融洽的人。

在人长大的过程中,十六七岁是个性加速成熟的关键时期。来自教师和集体的教育、引导是造成个性差异的重要因素。从内因讲,这是一个多思的季节,是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改造能力迅速增长的阶段,期间有成功的愉悦,挫折的痛悔,内心的矛盾冲突有时很激烈,每每遇到这样的环节,来自教师的引导就十分关键。此时,教师应当以学生信赖的朋友身份或敬重的导师身份主动介入,引导学生在自我否定与肯定中走出“险境” ,走向光明。

学生叶××,出生在小学教师家庭,到她高中毕业前,父母均已退休。叶××从小在父母呵护教诲下上学,很有礼貌,也十分正直,小学和初中成绩都是一路领先,顺利考人重点高中,从小学到高三,一直是班干部,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很强,照此推论,她应当成为“人尖子”——考入重点大学。但是,我们都错了。

上高二时,她要强的个性开始与集体发生冲突,考试成绩拼不过别人,很压抑。继而作为班干部又在维持纪律时与同学冲突。高三的下学期,其父亲住院,她每天在学校、家庭和医院之间奔波,学习也耽误不少,叶××在多重压力下,有些心力憔悴,但还保持着自信。可是,严峻的高考使她名落孙山。她怎么也不愿接受这个现实,自尊心极强的她拒绝与同学见面,自作主张到天津一所民办高校就读。但入学后发现这所学校条件水平都很差,她反复自问:我难道就是上这样的学校的人?她又退了学,到广东她姐姐那里,想在那里上学或打工,无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姐姐也帮不了她,劝她回来复读。在浪费了一年时光后,她终于痛下决心,返回母校复读,就这样走进了我带的复读班。

复读班90多人,约一半是本校上届的落榜者,另一半来自附近各县区。班大人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第一学期,叶××找回了自信,成绩在前5名,她在同学中显得很成熟,乐意帮助同学,处理问题有独到见解,威信比较高。第二学期改选班委,她被推选为班长,然而,她的心灵痛苦也就当上班长开始了。她认为“同学的素质太差,”她象班主任一样批评同学,同学自然不能接受,矛盾冲突接连不断,她的痛苦与日俱增。到5月份左右,她的精神状态几乎崩溃,我多次找她交谈,她很谦虚,可是她的内心总不能平静,思想钻牛角尖,总想不通的问题是:为什么班长说话没人听?我如果不管事,我这个班长还有什么用?我不尽责,怎么对得起老师?回到家里,她常常痛哭,甚至发狂,坐在地上不起来。一遍遍的自责,听不尽父母的劝说。我得知后,又找她谈了几次,帮她稳定情绪,和她一起探讨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但是她的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随着高考的临近,她的压力也不断加大,影响了考试发挥。到高考结束,她勉强上线,进了一所普通大学,此后再无音信。

这是我做班主任遇到的一个典型的个性与集体发生冲突的例子。叶××的变化与我当初接纳她时的期望差之甚远,而我一次又一次的帮助引导,却收效甚微。此后很长时间我都在思考这件事:她为什么会从一个老师家长都喜欢,一路看好的优秀生变成了一个表面和内心反差极大的人?她的心理承受能力怎么那样脆弱?为什么高考的挫折她都能度过,做班长过程中的挫折就难以应对呢?

为了迎战高考,学校不断地考试,排名次,学生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部分原来领先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缺乏足够的应付挫折的心理准备,必然会怀疑、彷徨、,矛盾和痛苦。作为教师,在每次考试后,工作做得不及时,不深入,没有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这部分学生会长时间陷入自我怀疑和彷徨痛苦之中,其后果就不堪设想。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有比较复杂,个性要强的学生又善于隐蔽,不容易及时察觉,要求班主任的工作必须细致耐心,善于引导学生自我反省,放弃固执,树立新理念。

克服报复心理

青少年时期,情感波动大,许多人受不了挫折和委屈,往往一感到自尊受到伤害,就情绪冲动,起而反击。他们社会经验不足,不能用恰当的方式处理交往中的矛盾,致使矛盾激化,陷入报复心理的怪圈。报复心理是在受到他人伤害时产生的自我防卫心理机制,如果缺乏冷静考虑,自我调适能力差,就容易发展为报复性的行为。当一个人不能在内心说服自己放弃报复对方,理智不能有效控制情感的冲动时,就会付诸行动。产生报复行为的原始心理动机就是想“出一口气”,以伤害对方来达到心理平衡。一个人不能克服报复心理,起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那么怎样克服报复心理呢?我结合实际,教育学生:

首先,在与他人发生矛盾纠纷后,要暗示自己冷静考虑。要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过错?错在什么地方?错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自己错了,就下决心改正,而不要一味地嫉恨他人。如果自己没有错,受了伤害,觉得十分委屈,那就鼓起勇气向家人或老师诉说,一起寻求正当的解决途径。切忌告诉那些喜欢打抱不平又好冲动的“哥儿们”。

第二,产生了报复欲念时,多想想报复的后果。报复的结果往往是招来更激烈的反报复。在互相寻求报复时机的过程中,双方都处于精神紧张恐慌状态,寝食难安,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或参加课外活动,大好时光就在这无为的焦虑中荒废了。所以,多想想报复的危害。算算得失利弊,有利于克服这种不健康的心理。

第三,与同学发生了纠纷,要着眼于大局。如果采取了报复行为,不仅会使自己受到伤害,还会引起父母的不安与担忧。打架斗殴事件一旦发生,不仅直接影响学校和班集体的荣誉,你个人也有可能受到学校的处分。从长远看,大家都是同学,虽然一时冲动,之下动了手脚,但同学关系不会因此而消失,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谁也不会再把今天的纠纷当回事。

第四,把注意力转到学习竞争上会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我有一个同学,上高中时受到同班同学的嘲讽后,他没有想着报复,而是狠下决心刻苦学习,决心在高考中一决雌雄。结果两年后,他由一个当初学习并不起眼的学生一跃而成为某名牌大学的学生。后来还考取了研究生。这个发愤图强而成功的事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一个人受了委屈后如果把全部精力转化到学习的竞争上,会使他的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创造出令人刮目的成绩。

编辑:韩林森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夏平罗中学 特此声明。